铜像“斩首”事件折射出的台湾乱象

28.04.2017  22:21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继乌山头水库的八田与一铜像被斩首之后,阳明山公园的蒋介石铜像也被断头。在此之前台湾出现多起孙中山、蒋介石铜像被泼漆、拉倒的事件。台湾《中国时报》28日发表远望杂志社社长林金源的评论指出,八田铜像代表“台独”和反中思维,孙中山、蒋介石铜像代表中国认同。凝聚民族认同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但是别有用心的“民主”和“多元”,则会成为裂解中国认同的帮凶。

  评论摘编如下:

  继乌山头水库的八田与一铜像被斩首之后,阳明山公园的蒋介石铜像也被断头。如果把这些首级和在此之前被泼漆、拉倒的铜像集中摆在一起,那将是何等怵目惊心的画面?

  台湾社会由于认同错乱,衍生出的愤怒、不满、焦虑,无处可以宣泄,铜像遂成了替罪羔羊。简单来说,八田铜像代表“台独”、“反中”思维,孙、蒋铜像代表中国认同。两者不仅互斥,甚至水火不容。

  台湾社会以“民主”自豪,“民主”不但被奉为普世价值,甚至也被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灵丹。然而,“民主”可以解决台湾日益严重的认同冲突吗?

  在威权统治时代,台湾没有认同冲突。当年绝大多数台湾民众都自认是中国人。尽管大陆当时比现在贫穷、落后不知多少,但台湾民众并不嫌弃自己身上的中国血缘。

  “民主化”之后,统“”对峙跟着兴起,认同冲突愈演愈烈。大陆比以往更进步、更富裕,但是不想当中国人的台湾民众何以越来越多?“民主”到底是解决认同冲突的解药,还是“民主化”才给台湾带来认同冲突?这是台湾民众必须面对的两个尖锐问题。

  如果“民主”是“以数人头代替打破人头”,试问在“民主”台湾,“斩首”八田和“鞭尸”蒋介石的两群人,可能心平气和坐在一起“数人头”吗?如果可以,他们何必粗暴地“打破人头”?当年认定马当局“亲中卖台”的绿营人士,为何不在台湾“法院”里数人头,而要发起“自知违法,但具有正当性”的“太阳花运动”,公然推翻台湾“立法院”针对“服贸协议”一案点数人头之后的决议?

  显然,“民主”的发展必先界定我群的界线,同我族类才适合“以数人头代替打破人头”。换言之,“民主”只能解决自认是一家人的群体的内部矛盾。至于统、“”则是敌我矛盾,面对敌人,即便采取任何卑劣手段都具有正当性,岂能受限于数人头的形式?

  因此之故,民族认同没有解决之前,台湾社会我群的界线是模糊不安的,绝不可能发展出好的“民主”。数十年来台湾空有“民主”形式,缺乏优质“民主”内涵,就是因为岛内充满“非我族类”,“其心”不仅“必异”,甚且“可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把讨论认同问题的“民族主义”置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前,有其道理。台湾想要妥善解决“民权”、“民生”问题之前,绝对避不开认同问题。

  伴随西式民主一起迷惑台湾社会的另一概念,就是所谓客观、多元的价值观。客观、多元俨然成为“民主”之外的另一个普世价值。殊不知凡事讲求客观、多元,就沦为“相对主义者”,所有道德、是非、民族认同都被解构。“斩首”蒋介石铜像和缅怀日据统治,都可见容于“多元”史观,民众见怪不怪,导致全体社会缺少公是公非。

  大体而言,涉及全体福祉、族群尊严与社会安定者,涉及人伦关系与公是公非者,不适用“客观、多元”概念。例如:蔡英文的父母是谁?被告是否有罪?台湾民众是不是中国人?公是公非问题都必须有一明确的答案,社会才会安定。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即便在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但也必须努力朝凝聚共识迈进,“搁置争议”、“多元并存”都是错误态度,只会让问题更恶化。

  台湾课纲微调争议的结果,当时马当局“教育部”竟然主张由“”、“”学者共编教科书,各说各话,不同史观并呈,让学生接受“多元”声音。绿营在野时,要求多元史观;绿营掌权后,史观定于一尊。马当局与国民党至今没看懂“客观、多元”概念是“独派”斗争、夺权的工具;强调台湾被荷兰、西班牙、日本统治的“多元”经验,更是淡化台湾和大陆的历史、文化连结的秘密武器。

  “民主”和认同是两个不相干的面向,两者原不冲突,也不该混为一谈。凝聚民族认同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但是别有用心的“民主”和“多元”,则会成为裂解民族认同的帮凶。八田与一、蒋介石铜像被斩首,不就是明证?(作者为台湾远望杂志社社长)

台“劳基法”修正案三读通过 劳团抗议高喊“无耻”
   台湾“劳基法”修正案三读通过 劳团场外烧冥纸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
台湾人一生最不想去的县市:苗栗云林得票数居前二
  “台湾人一生最不想去的县市”是哪里?垦丁新竹榜台湾新闻-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