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赴台就读 为何喜忧参半
台湾第五届大学陆生招生本月起分发,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简称“陆联会”)表示,本届陆生招生报名人数达4817人,再创新高。“陆联会”表示,本届首次出现所有招生学校(共135校)都有人填志愿。陆生填报志愿科系的排名依次是:财务金融、电子工程、企业管理等,来自浙江、福建的学生占总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二。越来越多的陆生选择赴台就读,台湾高校吸引力何在?两岸高等教育究竟有啥差异?陆生在台就读的情况怎样?陆生在台就读还有哪些困境待解?
福建有个“闽台合作班”
听涛君:2011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大学、硕士及博士班。而在此之前,大陆学生只能以“交换生”的身份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四年来,大陆学生在台湾的学习情况怎么样?赴台求学都有哪些渠道?
陈汉强:大陆学生在台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非常勤奋、好学,晚自习几乎是雷打不动,并且上课提问踊跃,常常占据了年段的前几名。这四年来,有些陆生写书记录在台湾的求学经历,有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和公益活动,深入了解台湾社会,获得台湾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陈金建:陆生赴台除了短期的交流生、四年制的本科学历生,以及赴台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外,福建还有一个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简称“闽台合作班”),30所福建高校与50所台湾高校签约,学生实行“3+1”的联合培养模式。即第三学年在台湾姐妹校学习,其余3个学年在福建高校学习,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后,由福建高校颁发学历和学位证书。福建每年有3000多名学生通过“闽台合作班”项目赴台学习,该项目的招生分数比该本科学校的同批次分数会略低一些,收费为1.5万元人民币/年。
台高校的独门秘籍
听涛君:陆生赴台人数逐年递增,台湾高校显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两岸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内容、学习环境等方面有什么差异?台湾高校有什么独门秘籍?
陈汉强:台湾高校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开放式教学。老师讲授一本教科书通常会开出三四本参考书让学生阅读,并且要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工科采用全英文教材的比例很高,这些教学模式都为学生未来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英文基础。英文专业还规定,三分之一以内的课程可以跨校选课甚至到姐妹校选修学分。另外,强调实践也是台湾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台湾有一半以上的高校是科技大学,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像台湾科技大学就在2011年~2014年连续荣获有工业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设计大奖”。
任宋丹:在台湾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能够接触到许多高水平的有实际从业经验的老师。我的专业是影视传媒,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有陈文彬。他因主演电影《不能没有你》荣获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还有曾多次担任台湾金马奖评审的韩允中等。在台湾,我还第一次尝试写剧本、第一次当导演。我和台湾同学合作拍摄微电影《待到花开烂漫时》,并参加海峡两岸微电影创意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回来以后,我把在台湾《旺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集结成《岛读滋味》一书在两岸出版发行。太多的第一次让我的人生阅历更加精彩。
陈金建:我觉得陆生回来之后除了讲话沾上点“台味”,台湾人讲究的“温良恭俭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台湾高校强调“通识教育”(类似大陆的素质教育),课程涉及艺术、哲学等诸多方面,课程占比高达百分之二十多。这些人文素养的训练,对我们陆生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陆生的尴尬
听涛君:前不久新北市的尘爆事故让人揪心,而其中受伤的陆生也让人再次聚焦在陆生的健保问题,现在陆生健保的进展如何?今年是第一届陆生毕业,他们的就业情况怎么样呢?
任宋丹:陆生具有在台湾受教育的经历,同时又熟悉大陆环境。这种经历对于拓展未来的事业十分有益。因为台湾高校毕业生起薪较高,一些陆生其实有意愿留台工作,但台湾当局的政策尚未开放。回大陆进入台企或从事与两岸交流相关的工作是很多陆生的选择。
陈金建:就大陆方面来说,从2013年9月开始,只要是台湾学生,就读大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都可以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而台湾方面则明显不足,比如尘爆事故中受伤的陆生3个月后的医疗费没着落,还有台湾当局的“三限六不”政策限制,给陆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也不公平。这会影响陆生赴台就读的意愿,希望台湾当局能尽快修正。
陈汉强:台当局有关部门已初审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部分条文修正案。修正草案随后在“立法院内政委员会”通过,就差在“院会”进行表决了。修正案如果顺利通关,陆生居留满6个月后就要强制加保,每个月须缴保费1249元新台币,个人负担60%,剩下40%由当局卫福部门补助。另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已会同相关主管机关检讨政策,拟放宽陆生报考技能检定考试、开放陆生担任与学习相关的研究助理、简化入出境程序等。我们希望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鼓励更多的大陆学生赴台求学。(陈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