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纪念堂转型愿景!聚焦讨论空间及转型正义概念

05.02.2018  08:03
2018年02月05日 06:29 中时电子报 林宜静 /整理报导

为回应中正纪念堂转型愿景工作坊举办以来的各界参与需求,文化部自106年12月迄今,陆续扩大办理多场次工作坊,以广纳社会多元意见。4日17位民眾在寒风阵阵中冒雨前来,参与第6场愿景工作坊,一起分享及探讨对中正纪念堂转型和未来发展的想法。

为使参与者对于中正纪念堂的空间感受更为具体,执行团队特别运用网路地图的虚拟实境导览,带领参与者想像自民主大道进入园区,缓步走上阶梯,进入4楼的铜像大厅,环视厅内四面及顶上空间。此外,执行团队也特别准备两大张的手绘海报,分别呈现中正纪念堂园区平面图及主堂体分层空间用途,让参与者聚焦讨论。

为让参与者对中正纪念堂有较具体的想像,准备两大张海报园区及堂内功能平面图在各小组桌上,参与者的意见随时以便利贴增加在海报上。(文化部提供)

本场次的第一位引言人是1930年出生、来自臺中清水的蔡焜霖先生,19岁被捕入狱,遭判刑10年及褫夺公权7年,在1951年与作家杨逵、舞蹈家蔡瑞月等人,成为第一批送到绿岛的政治犯。蔡先生表示没有歷史真相,社会就无法和解,因此政府应该公开相关檔案。此外,年纪将近百岁、不便到场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顾问陶士君先生,则以执行团队事先採访的影片,分享从军歷程中对于蒋中正总统的观察及认识。今日的讲座邀请台大歷史系周婉窈教授讲述战后白色恐怖概况,谈到何谓转型正义及需要进行何种歷史教育。淡江大学建筑系的谢明达讲师应邀分享,以老地图及珍贵航照呈现中正纪念堂的基地歷史及建筑过程,说明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东京上野公园等相关案例。

依照审议式民主精神,本场次的17位参与者具有年龄、性别及地域的多元性,其中14位是自行报名,3位邀约者则是文史工作者、高中公民及歷史老师。参与者在开场前的分组破冰讨论中,已初步发表对于中正纪念堂的想法和观察。在歷经一整天的讲者分享及小组综合讨论,参与者多对转型正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因此讨论的范畴不仅限于中正纪念堂的空间,关注点更扩及转型正义的概念及促转条例的落实,认为转型正义要走入日常生活,运用科技资讯及教育来加强人权教育。

各组分享的意见,包括还原歷史真相、移除威权象徵、扩大民间参与、檔案文献的集中呈现和友善开放民眾查询。同时在下一阶段如何整体呈现民主、自由、包容的意涵及价值,也是讨论关注的焦点。今日有多位年轻的参与者,提出以AR、3D、投影虚拟应用方式重新呈现空间原貌及歷史脉络。也有提到调整民主大道的动线,将园区改造成森林公园,补强台北地区绿地的不足,转型成臺湾人权歷史博物馆、国家檔案馆或人权教育中心等。

为公开透明相关资讯,并提供使未能到场的社会大眾也能瞭解工作坊的讨论情形,各场次工作坊除现场直播外,完整内容同步在于网站的「出来讲以及「中正纪念堂转型给问吗」粉丝专页直播,民眾也可到网站的「键盘讨论」表达意见。

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的第7场愿景工作坊将于3月10日举办,想参与的民眾可以上网填写表单,也可以自行下载报名表,填写后寄至沃草执行团队办公室(地址:台北市中正区怀寧街92号7楼)。

(中时电子报)